| 序言
这是一篇直击20届「最难应届生」就业现状的特稿。没有过多引用大数据,只有长达半月的跟踪采访,以及34位受访者的「坦言相告」……
想在回答中了解毕业生就业与否的真实想法?想知道学校的就业催促究竟是谁在被「赶鸭子」?还想探究年轻人想要创业与忍受异乡漂泊的原因?
本文就将这些真心话与您「如实相告」,助您窥一斑而见全豹。
今年,受全球疫情影响,经济形式不容乐观,传媒行业的就业前景也因此受到影响。
往年的7、8月份是应届生的入职季,因为整体行业不景气,今年的他们毕业后是否已经入职?是选择了创业还是大小公司就职?当他们真正步入社会的感触又是如何?是正在经历「996」还是已经开始初露锋芒……
疫情的影响是持续深远的,作为一批被「赶鸭子入海」的特别应届生,太多太多关于他们的问题,我们想要了解,也需要了解。
因为,之于已经工作的职场人,他们是我们的「曾经」,甚至在「中年危机+特殊时期」下,也有可能是我们的「将来」。而对于仍在学校的学子们来说,他们就是 「未来的我们」。
01
就像是一场梦,忽然,梦醒了!
「我感觉跟做梦一样,前一天还在跟导师商讨,熬夜改论文。今天,今天也熬夜,不过是开始改宣传策划了……」目前正在上海bilibili总部试用编辑岗的曹同学如此跟笔者说道。
才毕业的她因为毕业前就已经感受到危机,于是在大四期间便进入了B站进行实习,出色的工作能力使得喜爱二次元文化并认同B站理念的她得以顺利留职。但刚走出校门的她仍保留着厚重的校园记忆,以至于在相似的文字属性工作下时常会使她模糊校园与职场的概念。
图片来源:搜狐网
还有毕业于重庆某双一流高校目前正在家备考8月下旬的公务员考试的杜同学也提到了梦这个概念。「就真的,挺梦幻的,本来是打算毕业后出国留学的,但是现在国外疫情还在蔓延,根本出不去,家里人也不让去了……之前为准备出国,就没想过关于就业的事,现在出不去了,连着投了好几份简历因为没经验没作品都石沉大海了。也不想去爸妈介绍的公司,但总不能闲着吧,于是就想着考公务员最后搏一搏。」
在问及公务员考试是否有信心时,杜同学自嘲道「其实,说有信心都是假的,毕竟考公务员不亚于一场考研,我学的又是艺术类专业,关于公务员考试的很多内容差不多是要从头学起,这么短时间要想考得很好我自己都觉得不太现实。但是事已至此,也只能给自己强行打气,安慰自己和父母。说白了就是自己不愿意接受留学的梦碎了,又找不到工作的窘境,想给自己一个缓冲期罢了。」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但生活从来都是进行时,无论之前象牙塔多么美好,时间到了梦总是会醒的。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同学在适应,有的同学在逃避,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同学面对危机早已选择唤醒了自己。
毕业于陕西某高校的胡乐凯同学在校期间便与同学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陕西乡之味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小微企业,谈及初衷,胡同学道「当初也没想这么多,主要是为了参加一个比赛创办的这个公司,而且家里人也挺支持我的创业想法的,虽然之前因为疫情来了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也开始慢慢缓过劲儿来了。」
胡同学虽然被采访时显得轻描淡写,但笔者还了解到,作为胡同学公司目前主要盈利点的拍摄业务,在疫情期间因漫长的封城期,造成的损失便高达数万元,这对这群学生创业者们来说打击着实不小。
但胡同学他们采取了边创业边就业的方式,通过其他工作为公司「输血」,使得这家小微企业最终没有被疫情击垮,并且通过其他工作积累的行业人脉也为他们之后的发展开拓了新路子。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造成了整个传媒产业格局的动荡,部分传媒公司甚至没有撑过各地封城结束的那一刻,影视行业也是在近期才迎来了部分影院开张,多数企业广告投入近乎腰斩……过去几个月我们听到了太多不利好的消息,一切就像李克强总理年初时说的那样「我们要准备过紧日子了」。
但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也欣喜地看到,即便在整体行业不景气,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本届传媒应届生们依然在用自己方式展现中国青年的韧性。疫情是一场噩梦,梦醒了,多数应届生们并没有沉沦,而是选择了向前奔跑。
笔者相信,有他们,中国传媒业未来是可期的。
02
谈点真心话,不必大冒险
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遇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除了自主创业者外,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企业的受访同学均要求匿名受访,理由也是不约而同——「还想继续『混』下去呢」笔者尊重每位受访者的选择,也因此听到了许多「真心话」。
首先从学校谈起,在问及对于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以及毕业前的就业催促的感受时,多数同学给予了负面评价,且这一现象并不局限于某一学校或是某一地区,堪称中国高等教育的顽疾之一。
对于学校就业指导课的感受,同学们普遍的看法是「没用」「耽误时间」「跟实际脱节」「太泛泛而谈了」「形式主义」……
当然也有一少部分同学给予了诸如「简历制作方面有一定的帮助」「职业取向测试挺好玩的」「学长学姐介绍的经验比较实在」等保守正面评价。
图片来源:网络
而对于毕业前的就业催促的感受,则分为了「激进派」,如来自成都的赖同学「学校的就业宣传千篇一律,完全为了完成任务,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想,一味追求达标率就业率。」;「温和派」,如来自西安的杨同学「无论老师催不催,快毕业了我们自己也会着急去找合适的工作。」;「支持派」,如来南京的陈同学「催促对于某些人,比如我这样拖延症晚期来说,还是有用的。虽然可能用处较小,但总归能有一些压力让我加快进度,所以我是支持的。」
对此,笔者采访了一位从事高校就业工作的阿瑾老师。她的观点是「其实,我们这些就业指导的老师自己也明白教授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社会的实际工作脱节的。毕竟,相较于企业里常年从事人事工作的HR们,我们显得既不专业也并非专职,很多时候都是『赶鸭子上架』。但我仍然建议同学们认真听一听就业指导课,因为它至少能帮助你们搭建一个基本的自我认识框架,制作一份相对准确的个人简历。」
还有关于就业催促的问题,阿瑾老师说道「这个问题也不是老师甚至校领导能决定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也是『受害者』。因为整个社会环境是这样的,上级教育部门也会有指标,学校有压力,于是一层一层传递。其实我们也不想催促同学们,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不合理的考核指标,我们也更希望同学们能够更高质量更合理地就业。」
从以上回答我们能够感受到,关于高校就业工作的改革依旧任重道远。但此处笔者有一些建议,例如在不大动框架的情况下,高校就业指导课完全可以引入校企合作让企业HR带来更多一线行业的信息;再比如也可以邀请更多已经就业的优秀学子返校现身说法;还可以安排一些模拟实习环节……但归根结底高校的就业工作改革还是需要国家整体的教育改革才能起到它真正的应尽职责。
其次,关于就业后的感受如何,不同的公司性质也使得应届生们在并不长的工作时间里有了自己的答案。这里笔者选取了一线大厂、国企集团、小型企业、自主创业四个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回答供读者参考。
就职于字节跳动旗下今日头条的丁同学回答是「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因为从事的是剪辑工作,时常会在素材回来后加班熬夜,虽然在大企业福利比较好,但是时间久了还是有些吃不消。工作环境的话还是比较好的,氛围也挺融洽,身边的同事都比较『拼』,而且感觉都好厉害,特别是针对自己从事的那个领域是具有技能专长的。」
就职于某省新闻网传媒集团的王同学是这样回答的「感觉还可以,朝九晚五比较规律,也不怎么加班,工作量的话也并没有之前想的那么多,总体来说比较闲适。工作环境的话也不错,虽然没有健身房、娱乐区这种互联网公司标配,但日常工作区还算整洁大气。氛围的话,说真的是有些暮气沉沉的,也有些不太好的勾心斗角的现象。大家日常做完自己的事一般就开始‘摸鱼’到下班,能不加班绝不加班一般也不会加班,整体评价的话可能就是比较适合我这种没有野心的人养老吧。」
就职于长沙某文化传媒公司的姚同学,所在公司是一家在当地薄有名望的小型企业,公司团队不超过30人,他给我们的答案是「和预期有一定的落差,目前仍然在适应,需要尽快学习并掌握更多专业能力,而且加班是常态,不过大家都一样,包括领导也是,也就没什么好抱怨的了。工作环境一般,正常的办公室,但团队氛围非常融洽,领导和员工们的关系也比较和谐,时不时还会一起团建聚个餐什么的。」
选择自主创业的方雨同学在泸州创立了自己的文艺创作工作室,她的感受是「创业真的蛮辛苦的,很多事比如单说跑场地就是之前根本没想过会有的困难,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刻会遇见什么问题。至于加班的话,自己给自己打工也谈不上什么加班不加班,『996』都是理想状态。团队的小伙伴虽然偶尔也会在嘴上抱怨几句,但是我们过得很充实,有活一起干,有饭一起吃,工作室也渐渐有了起色,谁都没想过要放弃,就挺好的,也很感谢大家。」
四位同学真诚的回答称得上朴实无华,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团队,都有自己的优势,也并非说谁就一定比谁更好,大公司更有保障和实力,而小公司更具活力与人情,如何选择最终还是看个人更适合哪种工作状态。就像之前传媒1号组织的公益招聘季中,曾为500强企业人力资源专家的北京鸿陆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刘惠萍老师谈到的「螺丝钉理论」。
拓展链接
即在大公司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螺丝钉,更需要的是发挥某一专长的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最终使得这个公司每个环节能够有条不紊,公司才能更好地前进;而小企业就像一个小池塘,虽然不大但是能让你「折腾」,你能发挥自己的一些列优势展现自己所有的闪光点。总的来说如何选择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只有最合适的,没有绝对最好的。
大公司与小团队似乎总有聊不完的话题,但冷暖自知,无悔便好。
03
创业与异乡,所谓理想,未必远方
对于很多应届毕业生而言,创业与异乡也许是绕不开的两个高频词汇。
根据《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19届毕业生毕业3年内自主创业比例已达8.1%并在持续上升。而根据笔者采访的结果来看,受到新冠疫情引发的就业焦虑以及婚姻住房焦虑影响,近5成的受访者表示未来5年内可能会有创业的想法,而其中近4成为女性受访者,女性自主独立意识明显增强。
出身于中山大学,目前在广州某知名文化传媒公司实习广告策划岗的徐同学(女)如此看待关于创业的问题「目前还没创业,因为没有资本。我觉得创业最大的困难有两个,一是资金,二是人脉资源,但未来会考虑创业,因为以目前的薪资水平如果按部就班根本无法在大城市买房生活。如果选择了创业,那收入可能会提高很多,尤其是做传媒这一块,其实乙方公司的人力成本蛮低的,自己开公司利润肯定会比较高。目前的计划还是先好好工作几年,积累经验与人脉,未来会徐徐图之。」
图片来源:新华社
而毕业于四川传媒学院,目前在上海某曾承接过央视春晚的传媒公司就职摄影岗的赖同学(男)则回答「会创业,但不是现在,可能会在3-5年以内,提升一些技术并积累一定的资本之后吧。没办法,想要在大城市留下来,并且买房结婚生子的话费用太高了,光靠一点岗位工资的话这辈子可能也别想娶媳妇了。」
但不同的生活压力也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例如毕业于重庆工商大学的陈同学(女)目前正在重庆一家国营企业就职编辑岗,她的观点是「主要还是看城市吧,北上广生存压力比较大,想要创业的想法也就比较强烈。但重庆相对来说生活节奏可能会更缓和一些,父母也早已给我准备好了房车,我个人的压力其实是比较小的,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可能更适合我。」
根据58同城联合人民网发布的《2020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在就业城市选择上,大城市依然是年轻人的首选。数据显示,选择上海的毕业生占比高达11.5%,其次是广州、北京和深圳,总占比高达35.3%,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几年内,可能现在的这批应届毕业生们将迎来一次创业潮。
图片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而关于毕业后是返回家乡还是留在毕业所在地亦或者是前往其他城市,同学们也各自有所考量。但总体依然分为「返乡派」「留城派」「未来派」。
「返乡派」顾名思义便是返回家乡就业,但根据笔者调查,这部分同学返回目的地以成都、重庆、杭州、青岛等新一线城市居多,具有本身发展前景好且离家近、人脉资源丰富、饮食习惯适宜、物价相对较低等优势。
「留城派」便是在毕业后继续留在大学所在城市参加工作继续生活。这部分同学大多数来自二三线及以下的城市,所留的城市以一线以及新一线城市居多。
笔者认为目前留在广州的宗同学便非常具有代表性,她说「我在异乡就业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在异乡上大学,对这里比较熟悉,如果重新去到一个陌生城市工作,会觉得有些难以适从。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上大学的这个城市是广州,是一线城市,有着相对较好的工作机会,如果我上大学的地方也是个小城市,我可能就不会在上大学的地方就业了。总而言之,我觉得就业选择异乡还是家乡并没有绝对的答案,主要还是要看自己的能力与想去的城市的竞争力和工作待遇是否匹配。」
在各城市就业的近三届本科毕业生中外省籍占比;图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数据来源:麦克思研究院
最后一派「未来派」看中的并不仅仅是城市潜力,还有很多诸如爱情、人脉、个人喜好等人生未来圆满的因素。这一派同学前往的城市不一而论,可能是一线与新一线,也可能是二、三线等其他城市。
例如毕业于陕西某高校,目前在浙江绍兴某研究院就职新媒体运营岗的刘同学,毕业后随女友及老师介绍来到了绍兴,在问及关于异乡及家乡看法时他答道「目前还在适应,但不后悔,无非是回家少了些,还是看个人适应能力和恋家程度,毕竟现在交通很方便,回家路程远也不是难题。」
总而言之,关于创业与异乡,笔者个人认为所谓理想也未必需要远方,大城市和有大城市的压力,小城市也有小城市的发展,是否创业或者就业异乡更多还是应该取决于个人对于未来的规划。
人生幸福感不在于你能得到什么,而在于你想拥有什么。
据教育部统计,2020 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长 40 万,达到 874 万。而毕业生数量攀升,并受疫情影响,大批企业放慢了招聘步伐,甚至裁员,传媒主体行业也备受重创……
即便如此,根据人民网发布的《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已有超40%的毕业生找到工作,无论它是否合适或者与专业是否匹配,但至少这部分应届生们有了先就业再择业的资本。
2020很难,我们也祈祷能有更多不只是传媒领域的企业能够复苏,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2020届的「最难应届生」们也请再坚持坚持,中国重启顺利,未来必将涅槃!
特此感谢34名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