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颂,河北易县人,1936年7月27日出生。张颂是中国播音教育重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创立者,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第一位播音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播音界泰斗。 2012年11月10日上午10点22分在北京去世,享年76岁。
今天,是张颂八周年祭日。
他的这三段视频不仅仅是向学生们讲语言艺术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们讲做人的准则!非常珍贵的资料,供大家收藏学习!
1⃣️
2⃣️
3⃣️
记笔记:
1. 理解是基础
任何朗诵都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来展现的,不仅要自己懂,还要让别人明白,将文字中隐含的内容为大家展现出来。
2. 目的是统率
语句的重音要根据目的和情感来展现。
3. 感受是关键
感之于外,受之于心。
比如表达风和雨的时候,要感觉到风和雨的区别。表达风是左右,表达雨是上下(雨字的调值不要发死),这样,风和雨就会交错组合,构成平面。
比如“白杨”,是中重格式,第一个音节不要到35,34足够;第二个字音节再到35。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流中,调值是随势变化的,千万不要死守固定调值,否则会听起来生硬机械。
比如“杨柳”,先上去再拐起来,让人感觉婀娜多姿。听者不一定真的看见,但可以让人感觉到。
逻辑感受和形象感受,必须吻合。比如“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句话,两个“白云”要有逻辑链接,第一个“白云”在天上,第二个“白云”也必须保持一致,不要掉下来,然后从“下面”两个字开始向下,一直下到马儿奔跑的草原。这是个空间的立体呈现。
感受要建立在生活逻辑的根基上,再加以生发,进行艺术化、美化。
要注意气息下沉,松胸共鸣。
4. 感情要运动
有感而发,有动于衷
永远记住:内容比形式更重要
5. 声音要变化
根植于内容,感情就有了着落,声音要跟着感情变化
6. 状态要自如
要学会转换好自己的状态,用享受的状态去朗读是最好的,既要让自己舒服,也要让观众舒服,才能达到最适宜的状态。
另外张颂老师的文字资料《有声语言存在于三个空间之中》也向我们充分是表达了播音的意义。
首先是生存空间。 人们为了求生存,不但要说话,而且要朗读。这大约有两种情况,在书信往来、诗文赠答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念出声来;在私塾背诵、经典欣赏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念出声来。在这个空间里,基本上没有对声音、语言的要求,完全凭个体的心意,自发为之。 其次是规范空间。 人们为了交往,除了用文字,除了说话,就还有朗读了。这时,朗读者要面对他人,把文字语言的内容、形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方面面,都不加更改、不做增删地朗读给听者。由于不再是个体行为,已经形成了群体语境,对于群体内的成员便提出了共同的语言要求,即规范性。 在这种语境里,必须剔除不规范的语音、词汇、语法,以便让听说双方都能在同一个标准下进行交流。这时,规范性就等同于自由性,语言越规范,取得的自由越大。当然,这对朗读者的要求就更高了。《朗读学》所阐述的内容,基本上属于这个空间范围之内。 最后,是审美空间。 只做到规范,并没有充分发挥有声语言的社会功能,还应该向审美层面提升。 到了审美空间,对朗读者来说,是进入了艺术创作,他必须具备艺术修养、艺术功力,他的理解力、感受力、表现力等必须超越规范空间的一般要求,达到“不工者,工之极也”的境界。只有如此,那些经典性的文字作品,脍炙人口、历久不衰的名篇佳作,才有可能被朗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感人至深、心驰神往。
这三个空间是互相贯通的: 生活空间是基础,是源泉,不可或缺;规范空间是具有社会性、普适性的自由空间,人们的语言越是规范,越能在更广阔的领域存活;进入审美空间的,是少数,但是,在生存空间、规范空间里,也有审美的形态,不过,那是一种自在行为,还没有进入自觉状态,因此,往往带有盲目性,甚至是不为人知的某种胚芽。 进入规范空间的,既可以是生存空间中的规范部分,又应该是审美空间里的全部形态。这是因为,生存空间中,肯定有一部分符合规范要求;而如果不符合规范要求,就不会在整体上符合审美要求,至于局部上的美感,如声音、感受、语气、节奏……那是可能存在的,但由于不规范部分的干扰,就使整体受到损害,必然从审美空间跌落下来,进入生存空间,连规范空间里都没有它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