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央视举办的主持人大赛一直以来被称为神仙打架的比赛,其中有一位女记者被称为“神仙中的神仙”,甚至被叫做“董卿第二”。
大家不光惊艳于她的履历,而更惊叹于她语惊四座的表现。在美女云集的赛场,邹韵只能称得上清丽。而能被称为神仙选手,是来自她临场不惧的态度,来自她观世界的角度,来自她洞察世事的深度。
“我叫邹韵,谐音走运”。这是她参加主持人大赛自我介绍的开场白。
不少网友都纷纷感叹,从看第一期开始就有预感她会是第一名,因为她的表现实在太过亮眼,是当之无愧的冠军。
还记得在新闻类总决赛的时候,邹韵也在现场的飙开了诗词。说到了经济形势,说到了国家地位,张口就说一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总决赛上与白影对决的时候,连续三个排比句,更是把董卿都听呆了。
她形容董卿说理,会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到了撒贝宁,开始切换到英文,说莎士比亚的“名字意味着什么,不管什么,都有玫瑰的芬芳”;说到康辉,开始飙出泰戈尔,“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确实,从节目开播以来,和邹韵挂靠的热搜词,最多的就是"稳",她不像一般的主持人,有很大的野心,更具有国际视野,所以她的高度和其他人并不一样,所以她的表现也更优秀,当然她其实也是志在必得夺冠。
节目播出之后,邹韵在深夜写下了一段话,她说:
“2020年2月2日,大年初九,后一期比赛播完,给这段难忘的旅程画上了一个句号。从十年前的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到这次的主持人大赛…… 从半年前的海选,到今天的总决赛…… 一路走来,感恩感谢感激每一位宝宝的支持和鼓励,我继续努力!今天北京下雪了,希望这场瑞雪给人们带去守护和希望。”
邹韵在晒出的六张照片中,第一张就是与其他5位主持人的合影,还有她自己夺冠的荣耀时刻,也有她在舞台的精彩瞬间,更有她半年前海选的大合影,那时候她还是一个小透明,我们并不知道她是谁。
其实,如果我们了解过邹韵,就会发现,她的人生,似乎并不是那么走运。
02.
邹韵不像央视的很多当家主持人那样,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更不像一起参赛的选手那样都是“科班”出身。
那么,“非科班”出身的她,却获得主持人大赛总决赛冠军,她是如何做到的?其实,事实是,哪有什么“走运”,只不过她在努力的路上从未停止过奔跑罢了。
从网络上有限的资料来看,她高中就读于北京人大附中,并且最擅长于英语,在国内顶尖高中就读的她,好像高考发挥不怎么好。
高考过后,她只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一所普通211大学,这所大学对于人大附中的学生来说,确实不算一所“好大学”。不过,还好,她学了自己喜欢的英语专业,看得出来,她确实喜欢并且也擅长英语,因为,在十年前,她就曾经因为参加一场英语比赛而登上过央视的舞台。
在节目开场的三分钟自我介绍中,邹韵就提到自己曾与同声传译失之交臂。
她曾两次参加CCTV的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08年第一次参赛的时候甚至都没有进入决赛,邹韵告诉自己:目标可以设定,但不要把取得名次看成一切。
努力一年后,邹韵第二次踏进了CCTV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的赛场,却最终以第二名的成绩没能实现她成为同声传译的梦想,造就了她一生的遗憾。
一直在路上的邹韵,从未害怕过失败,也从未不甘心面对这次“第二”。虽然没有实现做同声传译梦想,邹韵却歪打正着的做了一名媒体人,用9年的时间努力向国际传播中国声音。
康辉说:“我们经常会在一些重大的主场外交活动中同时作报道,我是中文记者,她是英文记者”。
其中,在近四年的驻外报道工作里,康辉与邹韵经常同框。
2012年10月,美国遭受飓风灾害,现场断水、断电、信号随时中断。邹韵深入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冒着高空坠物、核电站警戒状态的风险,与直播间内的康辉进行了直播连线。
短短5分钟的时间里,她详尽而清晰地进行了事件还原、受灾情况说明、市政信息介绍和安全提示,同时还在以最快速度进行着当地中国公民的安全情况核实工作并及时传回了进展。
而当时的现场已因受灾一片狼藉,直播连线过程中邹韵始终站在冰凉的水中。
邹韵说,“记者总是跑在新闻的现场,把重要的新闻传递给观众,体力上的风吹日晒、熬夜都已经不算什么了。新闻有时效性,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在高压情况下有条不紊地做新闻”。
随时跟着热点奔波、每日收集大量的资料、长期出差与家人分离、各种恶劣的环境和陌生的土地。都是她要熟悉并且习以为常的工作和生活。
与她同行的伙伴倒是不少,可很少能有人坚持到最后。
女作家南仁淑在书中写道:“如果你对自己做的事情总是倾注热情,你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成为了能经营好当下、更能经营好生活的人。”
驻外记者的工作结束后,邹韵回到国内开始担任CGTN出镜记者。
为做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的直播工作,邹韵和同事们凌晨就抵达了天安门广场确定位置、检查设备、梳理流程。准备工作就绪后,为保证随时启动工作和第二天直播精神状态的充沛,邹韵和同事只能在工作区的角落里户外休息。
正式直播当天,她以饱满的状态完成了直播任务,通过国际平台,向世界展示了盛会,展示了中国媒体人的专业风采。
《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新闻30分》《新闻1+1》……其实每每重大国际事件发生时,邹韵的身影总是会出现在电视荧幕上。
但是,可能你只熟识主播台前的主持人,却往往忽略了那个奔跑在新闻最前线的她。
在《主持人大赛》中,邹韵谈到: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强大,而她的梦想,就是向国际观众呈现一个更加平衡客观的中国形象!
在节目中她尽管顶着高烧,却依旧逻辑条理清晰、姿态落落大方,声音温柔有力量,让许多人觉得耳朵怀孕了。
当看到邹韵在比赛中的表现 CGTN主播刘欣感慨说:“我们真的太需要像你这样能够为中国发声的主持人和记者了!”
过往的工作经历让邹韵更加清晰地明白,要深刻而广泛地了解中国。才能给国际观众讲明白、说清楚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为中国加分。
在新闻类9进6的半决赛中,她的表现更是让大家惊艳。这次,她把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采访带到了比赛现场。当计时开始,她做完简短的自我介绍后,却有足足十秒钟没有说一个字。评委和观众都懵了,这是怎么了,忘词了吗?10秒钟之后,她不徐不缓地说出了刚才停顿的原因:就在我刚刚停顿的这几秒钟里,在非洲,可能就会有一个人因为饥饿离开这个世界。
这样的一段沉默,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而为了让国际友人也能看懂,在采访接近尾声时,她半蹲在地上,用英文问了袁隆平一个问题:您为什么要在非洲发展杂交水稻?袁隆平同样用英语回答了邹韵:“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的毕生愿望之一。”
话音刚落,现场掌声雷动。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主持人大赛中,看到她临场发挥可以如此优秀的主要原因。
她的语言精炼,传递信息准确,高效。非主持人科班出身的她,却依旧有“底气”站在央视主持人大赛的舞台上。
而这个底气,正来自于她这9年,她所有的报道都是自己一场一场跑出来的,也是她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编出来的,一场直播一场直播完成出来的。
03.
其实,在她的记者生涯中,她也有想过转型,但是,从记者到出境主持人的转型,对于非科班出身的她,谈何容易?
所以,她也做了两手准备,在2015年,她选择了去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她没有选择跟媒体相关的专业,而是选择了在她看来,更容易转型的商科专业。
但是,学了商科专业的她,毕业以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最适合的路还是记者-主持人这条路。
她曾说:
“读完书反而更坚定的想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因为我太想念那种,在一个国际场合,我作为一个中国记者去努力的获得一个提问的机会来去发出中国的声音,我太想念,不管是在三都澳的渔排上,还是在宁德的茶园里,去跟国际的观众分享那些有趣的事儿,有趣的人的那种紧迫感。
今天站在这个舞台上,我有很多话想说,康辉老师曾经说过,从记者到好记者到主持人再到好主持人,这是一个媒体人很扎实的路径,在过去的9年里,我努力的去实现,从记者到好记者的转变,而在今天在这个舞台上,我希望可以迈出从好记者到记者型主持人的转变,这个转变注定艰难,但我想我会拼尽全力,因为毕竟邹韵走运,支撑起她的不是运气,而是越努力,越走运。”
而她在过去的九年里,已经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从记者到好记者的转变,而登上主持人大赛的舞台,正是她迈出从记者到主持人转型的第一步。
而从比赛结果来看,她已经交出了接近“满分”的答卷,她成功实现了转型,正如有网友调侃说:“其他参赛选手是高分玩家,而邹韵则是职业玩家。”
没错,从邹韵的职业经历来看,她早已经不是非科班出身的那个邹韵了,她早已经从一次次实践中为自己补课,早已经完成了蜕化,而一次又一次的驻外记者采访报道,让她拥有了比别人更广阔的视野。
04.
那么,我们不禁又要问,大学所学专业到底重不重要,真的学了什么专业将来就一定要从事相关工作吗?
其实,说实话,在今天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各个专业之间的界限将会越来越小,而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
专业定终身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大学专业虽然重要,但是,却不能够决定我们一辈子的职业发展。
而真正决定我们职业发展的是,自己的兴趣与选择,以及实实在在的努力与付出的实践,这些东西,可以帮助你实现完美转型的同时,还能够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所以说,邹韵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也对怀揣梦想的“非科班”出身同学,一些底气与自信,非科班出身也可以追寻自己的梦想,也有机会成为那个想成为的人。
因为,这些底气就来源于脚踏实地的努力与一步一个脚印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