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4日,广西台第一代播音员李力迎来了自己60岁的生日。
次日晚,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广西新闻频道《经济新观察》的节目中。在播报完当天所有的新闻内容后,他对观众朋友深情地说道:
“今天是我最后一次为您播报《经济新观察》这个节目,因为昨天,我已经年龄届满。从明天起,我将不再属于这张我挚爱了36年的主播台。而您的爱,我依然会永远地珍藏在心底。这些年来在节目的最后,我总会跟您说一声再会。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相互道一声‘珍重!谢谢!”
“其实我刚开始说这段话时,就已经哽咽了,在极力地压制着自己的情绪。”李力在接受“广电业内”专访时表示。这两天,这段发自肺腑、饱含深情的片段于线性节目中脱离放大,于观众圈、媒体行业圈、播音主持圈中刷屏。一位看着李力节目长大的广西观众留言道:“祝福李老师!他伴随着我走过苦涩的青年和迷茫的壮年甚至老年!”
这段视频最初在3月15日晚经广西新闻频道的视频号发出。由于节目是录播,因此视频经二次加工后先于晚间的节目投放于互联网,随后便在微信朋友圈引起刷屏热度,央视、新华社等央媒和诸多地方媒体也陆续以跟评、转发等形式跟进报道。在这段视频的后半段和一些媒体同仁的朋友圈中,我们也看到了节目录制完成后的故事:李力深情亲吻话筒,眼泪也禁不住留下来。而另一边,广西台的同事们也为他准备了一个“致敬芳华”的蛋糕。
“向荧屏深情告别”的视频“出圈”有点出乎李力的意料。他告诉笔者:“我原本想的就是在最后一天值班节目结尾说完这段就结束了,把我要交代的事情交代给观众就算是一个圆满的落幕了,没想到后面有了一些延续的反响。”
谈及这段打破固定报尾仪式的环节设置,李力告诉笔者广西台给予了支持:“这段向观众告别的时间是我申请的,台内也批准了,然后我就这么做了。”
“我觉得在我要退休的时候,不声不响地就这么离开了对观众不太礼貌。就像是一个客人到别人家串个门,离开的时候也要道一声再见。所以这段文案和表达我就是想要给观众一个交代,也算是对他们几十年支持的一种答谢吧。”李力表示。
据了解,李力于1984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走出校门便始终在台前工作。最初在湖北台荧屏短暂工作了两年,随后便来到广西开始了记者、播音主持等工作,一干便是36年,直到花甲之年。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是广西电视台《广西新闻》的第一位男播音员。李力笑称:“我自己感觉是至少陪伴了两代人成长的一名播音员,几乎就没有离开过主播台。”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宋晓阳认为:“给一位退休的播音员跟观众道别的机会,这一点太赞了。很多主持人因各种原因离开节目或者是调离岗位,观众云里雾里、猜来猜去,新人进入一个节目也没有任何的介绍环节,其实这些都是对观众的不尊敬。”
实际上于荧屏上正式告别早有先例,或隐或显。有些是把自己的常规报尾更换一种形式,老观众很容易识别出来,如敬一丹在2015年4月30日她最后一期《焦点访谈》栏目结尾没说再见,而是深深地鞠了一躬;赵普在2015年11月1日最后一期《晚间新闻》中将标志性的“赵普在北京祝您晚安”改成了“祝您平安”;也有主持人像李力一样,以显性的方式向观众告别,比如CGTN前主播杨锐在最后一期节目中就选择以一段近一分钟的自述与央视荧屏作别。
海外的“离别告白”可能更契合其新闻节目开放化语境的风格,会更多一层浪漫。2004年3月26日,日本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久米宏在朝日电视台新闻节目「NEWS STATION」的最后一次露脸中,现场开启了一瓶啤酒。“手边有饮品的朋友们,来干杯吧!真的要道别了,再见!”说完便一口喝下了杯子里的酒,当广告后镜头再次切回,主播台上剩下了一个空酒杯,上面还挂着啤酒沫。
其实,他们就如同你我身边的老一辈一样,也面临着同样离开工作岗位时的际遇与随之而来的复杂心绪。为这群“荧屏老面孔”以特殊的设计画上圆满的“职业句号”,更能带来一种特殊的传播效果:为严肃新闻场注入恰到好处的“人文色彩”。通过独特的“告别仪式”适度解构主持面孔的严肃,以点缀性的“人文感”为电视荧屏创造情感的特殊流向。而这种为公共性新闻产品余留个人空间的做法,也是传媒生产的一种进步。
当然,主持人由于长期露脸的公开特质,自然自带“类明星”的属性,个人退居幕后的新闻时常被放置于聚光灯下。地方台主持人的动向可能于本地街头巷尾中议论,央媒主持人的动向可能引起更广范围的探讨。除此之外,那些默默退休、一直隐居于幕后从事内容生产的编辑记者也同样值得赢得掌声。
尤其在笔者近年来进行的一些融媒调研中发现,各地媒体的一些老员工在数字化业务和年轻态话语体系的“新常态”下选择“自我牺牲”一些利益,或是直接性的经济收益,或是间接性的个人发展空间,服务于融媒转型的大势与内容输出的最佳效果。
对于他们来说,即便无法在荧屏前露脸。待到离开单位的那一天,也值得在台内享受一下“温暖仪式”的职业荣光。
在国人的文化传统中,当我们评价一位离开工作岗位的“老员工”时,会或多或少赋予其褒奖与肯定。热闹的喧嚣过后,还需理性的思考。李力激起了很多熟知他的观众、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情感上的波澜,我们致敬的不仅仅是坚守岗位的职业精神,更是播音主持圈难能可贵的“专业主义”。
当下,“看脸时代”的风气带来惧怕衰老的恐惧,“颜值即流量”已经演化成一种“绝对值”蔓延至播音主持圈。有颜的“俊男靓女”成为主流媒体的“流量担当”和选人用人的“核心指向”,经常跳级获得重大新闻报道的“露脸机会”。像李力一样有积淀、有实力、有经验的老一辈播音人时常被搁置于广电“前台”的“后台”,这可谓是一种现实利益驱动下的畸形。当然这种畸形在媒体生存空间日渐挤压的今天,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唯效能”。
行业对此也有诸多探讨的声量。有观点认为:荧屏太缺“李力”!一些年轻的节目主持人生活阅历有限,在对重大题材的驾驭和突发事件的处理上不足,只会“照稿全收”“见字出声”。一嘴“播音腔”,满屏“播音范”,难怪坊间流传“肉喇叭” 的论调。
对此,李力也表达了相同的担忧。当笔者问及有什么想对行业年轻从业者诉说的经验时,李力说道:“你要各个方面都要想办法去尝试,不断丰富自己、扩充学识,只有这样在驾驭各种文体的稿子时才能游刃有余。同时基本功的训练必须要扎实,只有这样在任何状态下播出都能做到举重若轻。”
李力的“职业句号”可能还不是“句号”,只是“逗号”。他告诉「广电业内」了一个细节:那天在跟观众道别的时候因为一时哽咽漏了两个字,在说到“我将不再属于这张我挚爱了36年的主播台”时,其实原本想说的是“新闻主播台”。
李力解释了这个细节的内涵:“告别主播台可能是彻底封麦,但实际上以后我还有可能出现在一些文艺活动的主持、演出中,还是要通过麦克风工作来延续声音的力量。我还希望自己有机会走进校园,把我的经验与思考告诉给年轻的学生们,对他们的成长或许会有一定的帮助。”
本文来源于广电业内(ID:guangdianyenei)
文章来源:全国高校广播联盟school.fm520.com,转载请注明出处。